心理健康咨询热线:18607178947
我“接纳”自己的失败,那为什么挫败感和焦虑还不消失;
我“接纳”他就是这样的人,但我还是很不喜欢他;
我“接纳”现在的生活,虽然我不是很满意,但我也没办法。
你生活中可能这样“接纳”了很多事情,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感觉很无力?为什么没有心理学上说的接纳之后,事情慢慢变好的迹象呢?
问题的关键就是:很多人把"接纳"和"接受"搞混了,结果越努力"接纳",越像是在自我欺骗,感觉越无力。
“接纳”和“接受”傻傻分不清?
接受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妥协,比如:
“算了,我就是这样的人,改不了了。”(放弃改变)
“现实就是这样,我只能忍着。”(压抑感受)
而接纳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主动过程,指的是:
✅ 承认现状的存在,但不被它控制
✅ 允许情绪流动,但不被情绪淹没
✅ 观察自己的反应,但不评判它
举个例子:
接受(被动):“我焦虑就焦虑吧,反正我也没办法。”(放弃挣扎,但内心仍然抗拒)
接纳(主动):“我现在感到焦虑,它让我心跳加快,手心出汗。我允许它存在,但不让它决定我的行动。”(觉察但不被控制)
为什么我们容易把"接纳"变成"接受"?
当我们说"我要接纳自己"时,常常暗含一个潜台词:“我得赶紧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。” 于是,"接纳"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逃避。
比如:
你告诉自己"我要接纳失败",但其实你真正想的是:“快点让我不再难受。”
你强迫自己"接纳焦虑",但内心仍然在抵抗:“为什么我还不能平静下来?”
这种矛盾会让大脑更加混乱,因为:
情绪不会因为被否定而消失,反而会因压抑变得更强烈。
真正的接纳是允许不舒服存在,而不是急着让它走。
如何区分"假接纳"和"真接纳"?
假接纳(表面妥协,内心抗拒):
“好吧,我接受我就是个失败者。”(自我贬低)
“我接纳我的焦虑,但它怎么还不消失?”(仍在对抗)
真接纳(允许存在,但不被控制):
“我现在感到挫败,这很正常,它只是我此刻的感受。”(不贴标签)
“焦虑来了,我注意到它,但不急着赶走它。”(观察而非对抗)
关键区别:
假接纳 = “我得赶紧让自己好起来”(目标导向)
真接纳 = “我允许自己此刻的感受存在”(过程导向)
如何练习真正的接纳?
1、从"观察"开始,而不是"改变"
当不舒服的情绪出现时,试着:
描述它(“我现在感到紧张,胸口发紧”)
而不是评判它(“我不该这么紧张,太没用了”)
仅仅是给情绪命名(“这是焦虑”,“这是愤怒”),就能降低大脑杏仁核的过度反应,让情绪更快平复。
2、允许自己"不接纳"
矛盾的是,真正的接纳,甚至包括允许自己"暂时无法接纳"。
比如:
“我现在很难受,我暂时做不到完全接纳,这也没关系。”
“我允许自己此刻的抗拒。”
这样反而减少了内心的冲突,让情绪自然流动。
3、用身体感受代替大脑对抗
情绪不仅是心理的,也是身体的。
当你感到抗拒时,可以:
把手放在胸口,深呼吸,感受身体的反应
告诉自己:“这个感觉会来,也会走,我只需要经历它。”
身体比大脑更擅长"接纳",因为身体不会撒谎,它只会如实反应当下的状态。
接纳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很多人误以为"接纳=躺平",其实恰恰相反——真正的接纳,是改变的前提。
你只有先承认"我现在很焦虑",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缓解它。
你只有先接受"这段关系结束了",才能真正开始新的生活。
接纳不是认输,而是停止内耗,把能量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下一次当你感到无力时,不妨问问自己:
我是在真正接纳,还是在强迫自己"应该"接纳?
我允许这个感受存在吗?还是只想让它快点消失?
真正的接纳,是温柔的允许,而不是严厉的命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