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咨询热线:18607178947
在感情里总想成为“最特别的那个”,如果发现伴侣对别人也很好,就会莫名失落;
容易被“高冷”、“难搞定”的人吸引,觉得“征服TA才能证明我的价值”;
分手后最痛苦的不是失去爱,而是“TA居然选了别人而不是我”。
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,那么你可能并不是真的渴望爱,而是渴望“被选中”的感觉——那种“在众多选项中,唯独我被看见、被偏爱”的确认感。
这种需求看似浪漫,实则隐藏着一种深层的自我价值焦虑。
为什么我们痴迷“被选中”的感觉?
1、“被选中”= 自我价值的确认
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提出,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就是追求优越感,而“被选择”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——
“TA在那么多人里选了我,说明我比别人更好。”
这种心态常见于:
喜欢和有竞争者的人暧昧(享受“赢”的快感);
对追自己的人没兴趣,却对“不喜欢自己的人”念念不忘(越难得到,越能证明自己的价值)。
但问题在于:你的价值不该由“是否被某人选择”来定义。
2、重复童年未被满足的“偏爱渴望”
如果在成长过程中:
父母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较(“你看XX家孩子多优秀”);
你需要表现得特别好才能得到关注(比如考第一名才会被表扬);
你曾是被忽视的那个孩子(比如父母更偏心兄弟姐妹)。
成年后,你就容易将“被某人选中”等同于“我终于值得被爱了”,从而陷入一种“不断证明自己”的情感模式。
3、社会比较带来的“虚假稀缺性”
社交媒体加剧了这种心态:
看到别人秀恩爱,会焦虑“为什么没人这样对我”;
约会软件让人感觉“选择无限”,反而更难投入一段关系;
“被多人追求”被默认为个人魅力的证明,“单身”则容易被同情。
这种社会环境让人误以为:爱不是相互的联结,而是一场"我是否足够好"的竞赛。
危险的陷阱:当"被选中"变成执念
过度追求“被选中”会导致:
1、陷入不健康的关系
容忍渣男/渣女的行为(因为TA选了我,说明我有魅力);
把对方当“奖杯”,而不是真实的人(更在意拥有TA而非了解TA);
分手后不甘心的不是失去爱,而是我居然被淘汰了。
2、永远无法满足
即使被选中,也会很快焦虑:
“TA以后会不会遇到更好的人?”
“如果TA前任回来,我会不会被放弃?”
这种心态让人无法真正享受关系,总在担心“下一场考核”。
3、忽视真正适合你的人
那些稳定、真诚但对你不冷不热的人,反而容易被你忽略——
因为你需要的不是爱,而是“赢”的感觉。
如何跳出“被选中”的执念?
1、区分被选中和被爱
问自己:
“我是喜欢TA这个人,还是喜欢TA喜欢我的感觉?”
“如果TA对别人也很好,我会失望吗?”
“如果没有竞争者,这段关系对我还有吸引力吗?”
真正的爱是相互的,不是一场胜负游戏。
2、建立内在价值感
练习:
每天记录3件不依赖他人认可也能让自己骄傲的事(比如,我今天完成了工作目标);
和那些不需要你讨好的朋友多相处(体验无条件的接纳);
如果发现自己在比较,默念:“我的价值不取决于是否被某人选择。”
3、警惕“征服欲”的误导
对难搞定的人上头时,先冷静48小时,问自己:
“如果TA明天就对我热情,我还会这么喜欢吗?”
“我喜欢的到底是TA,还是那种追逐的快感?”
通常你会发现,你只是沉迷于“赢”的幻觉,而非真实的情感。
4、练习“平等视角”看待关系
健康的关系不是“谁选了谁”,而是两个完整的人互相选择。
试着:
用我们是否合适替代TA是否足够喜欢我;
关注对方如何对待你,而不是有多少人在追TA;
接受不被选择很正常,这不等于你不够好。
爱不是奖杯,而是双向的河流。“被选中”的感觉像糖,能带来短暂的甜,但无法滋养亲密关系,更不利于营造稳定且长久的亲密关系。
真正的爱不是你征服了谁,而是你们愿意为彼此停留。下一次当你又为“不被偏爱”而焦虑时,记得提醒自己:“我本来就值得被爱,不需要通过他人的爱来证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