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种恶,叫中国式逗孩子:请不要这样和孩子开玩笑
有些玩笑对大人来说是玩笑,可是对于小孩来说,本来在孩子的内心中,特别是父母亲相关的一些交往,它会放大数十倍、甚至数百倍。而这些玩笑,又直戳他的内心,直戳他的痛点,所以放大的倍数可能都不止几百倍,甚至可以上千倍、上万倍。爸爸妈妈开这个玩笑,可能都是在一个风和日丽、阳光明媚的家庭气氛比较和煦的餐桌上。每次开这个玩笑时,孩子都会哇地大哭。看着此时对待“玩闹”如此认真的孩子,父母亲都会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。他们觉得这个玩笑太好玩了,每次都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应。这也反映着父母亲的自恋。那就是 —— 我们是你的最爱,是你真的父母亲,孩子离不开我们。精神分析师梅来妮·克莱茵(Melanie Klein)提出,在小孩的内心中总是存在一个迫害的客体。
这个迫害者会破坏孩子美好的感觉,会对孩子进行残酷无情的追杀。所以,孩子当然渴望他眼前的父母亲是好的、理想的,能够保护自己。当你反复地跟孩子开玩笑,你不是我们亲生的,你是某地捡来的,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。我们知道,在不同的焦虑程度中,最严重的一种焦虑叫做存在焦虑。如果孩子经常被开这种玩笑,那么,他就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了。这是一种反复的质疑,连从哪来的自己都不知道,这个恐惧是无比巨大的。有的父母亲为了检测孩子对自己的依赖,孩子三岁、四岁、五岁,把他们带到商场去,或者把他带到马路上去。夫妻两个就说:哎,我们来看一下,爸妈不见了,他会有什么反应。然后父母就躲起来,这个孩子一转身,父母亲不见了!如果是个五岁的孩子,他还可以掩饰一下慌乱,过一会儿才哭。如果是个三岁的孩子,他马上就会大哭起来。看到父母亲不见以后,孩子会有一种压倒性的恐惧 —— 完了完了,最亲的人没有了,世界要塌下来了。这种压倒性的感受,是一个彻底崩溃的,是整个建立起来的内在世界完全崩塌的感觉。虽然他表面上哭起来,但是他内心中是混乱的。有的孩子还会转身找一找,有的孩子就完全无力了,瘫倒在地。
听到、看到孩子有这种反应的父母亲呢,心里却涌起一股得意的感觉:你看,我对他多么重要啊,孩子是多么需要我啊!
我们有时候会觉得,这个父母亲是不是自己小的时候缺乏父母,所以他爱才做这种游戏,让孩子去反复验证:自己是需要父母亲的。而且,这种父母往往会以得意洋洋的样子再次出现,让孩子扑向自己。当然,短暂的失踪之后,孩子还会扑向你。可当你做了很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,孩子恐怕就会装作认不得你了。看到妈妈一抱别的孩子,或者是这个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孩子,这个孩子就会哭起来,就要独占妈妈。然后妈妈就特别得意,有时还会去训斥孩子:哎,我抱一下别人的孩子,你太小气了!把你的玩具给别人玩吧!你是哥哥,要让着弟弟!她通过对别的孩子好,来反映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接受“父母对其他孩子好”。告诉大家,这个玩笑也开不得。因为在孩子的内心中,他会体验到被抛弃的恐惧。孩子对他的东西具有独占性,他要独占父母亲的爱,他要独占某一个物体。这是他自己和世界交往的开始。
有一个东西是在我身体之外的。当我去摸这个东西、感受这个东西时,我就通过这个东西,划定了我和外界的边界。当这个东西被孩子拿在手里时,它就属于孩子的,就不属于这个世界。而当成人开玩笑,把他的东西拿掉、吃掉时,他就感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,被你拿走了。这就会造成孩子极大的丧失感,和边界被破坏的感觉。当他听到父母亲开的玩笑,就会信以为真,有强烈的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