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咨询热线:18607178947
当我们探讨一个孩子的行为时,往往会追溯到孩子的原生家庭,最后发现,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好是坏,都离不开父母教育上的影响。
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,孩子的优秀都是父母的成全。
教育,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,不是只有正儿八经对孩子说教的时候才算教育,生活中每时每刻,都是教育的细节。
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,父母只有一次机会,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,孩子就会回馈你怎样的成果,几乎没有例外。
1、父母的陪伴和食物一样
陪伴是教育的开始,再丰厚的物质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,《变形计》里的那些叛逆的城市孩子,哪个不是被父母在生活上富养长大的,但又是在精神上极度匮乏的。
因为这些孩子在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的时候,父母只会用钱打发孩子。
例如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李锦鉴,他的父母忙于工作,一直把孩子扔在老家,整整11年的缺席,让李锦鉴的父母错过了孩子人格塑造的最佳时间。
他们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,更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,一旦亲子关系出现困难,便只会用钱来解决问题。
很显然,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,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劣。
心理学家武志红说:
“在婴幼儿时期,爱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,一个健康和谐又亲密的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关系的基石,也是人格的内容。”
赚钱养家固然重要,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,孩子的关键就在那几年,父母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。
那些逃避自己教育的责任,不肯花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母,最终只会吃到教育失败的苦果。
2、没有温度的管教
同样是《变形计》,另一期的主人公张晟骏的父母,他们的教育原则是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。
孩子不听话,恨不得换一个,张晟骏的母亲更是直言,宁可喂猫也不想管孩子。
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听话乖顺的孩子,孩子不听话,他们从来没想过去倾听孩子的想法,而是想着靠打骂来迫使孩子屈服。
但是往往这样的打骂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就会得到孩子越激烈的反抗。
甚至相对来说,孩子懂得反抗,已经是一个较好的局面了,当孩子放弃反抗时,才是悲剧的开始。
父母以为自己终于赢了,孩子终于听话了,其实是孩子放弃了,放弃了抵抗,也放弃了自己的未来。
尹建莉老师说:
“所谓‘严厉教育’,指以打骂、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,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。 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,希望孩子做得更好。但由于它不尊重儿童,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,不符合人性,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,只是一种破坏力。”
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爱孩子
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例子,一位父亲向她求助,说自己因为工作原因,没时间管孩子。
现在孩子16岁了,开始去网吧,晚上也不回家。
妻子和他说了后,他回家就把孩子揍了一顿,揍完后孩子不服,然后又揍了一顿。
李玫瑾教授就给他出了个主意,让他多花时间陪孩子玩,等玩开了,和孩子的关系拉近了,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对话,这个时候,孩子才不会抵触,才会真正接受批评。
教育的过程,是情感在前,约束在后,当孩子出现了问题,父母应该做的是弥补感情关系。
对孩子来说,谁带大的孩子,谁才有资格管教!
如果你和孩子一点感情基础都没有,一上来就对孩子又打又骂的,你谁啊?
比起物质上的安慰,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,好的教育,不是父母想给孩子怎样的教育,而是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。
《浮生物语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所谓的安全感,无非就是有一个地方你始终想回去,也可以回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