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咨询热线:18607178947
武汉心理咨询:你一闹就是罪人,他们闹就叫“为你好”?
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?
武汉青少年心理咨询:暑假妈妈说话不算数,亲子关系紧张,家长该怎么办?
“妈妈,你答应暑假带我去迪士尼的!”“这周太忙了,下周一定去!”“妈妈公司临时有事,我们改下个月吧……” 最后,孩子失望地嘟囔:“妈妈又骗我。” 工作太忙、天气不好、临时有事……承诺一次次落空,孩子从期待变成失望,甚至开始怀疑:“妈妈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?” 结果呢,孩子开始拒绝和父母沟通,觉得说了也没有用,整天躲在自己的房间,非必要不出来,父母有时和...
暑假第一天清晨,六点半的闹钟准时响起。九岁的乐乐揉着眼睛坐起身,...
孩子高考失利后,家长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
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,就像是一场风暴,席卷了整个家庭。小明坐在书桌前,盯着手机屏幕上那几个刺眼的数字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他原本满怀信心地等待着这一刻,以为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,开启人生的新篇章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。成绩远低于预期,他的梦想瞬间破灭。 小明的妈妈坐在他身旁,看着孩子失魂落魄的样子,心如刀绞。她想说点什么,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。小明的爸爸在客厅里来回踱步,焦虑和失望写...
别让一杯打翻的水偷走了孩子眼里的光:停止在小事上消磨孩子
当“妈妈不让”成为常态,“母爱”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枷锁
“妈,我想报个街舞班。”“不行!跳舞能当饭吃吗?好好读书!”“妈,暑假我想和同学去旅行。”“不行,外面多危险啊,不准去!”“妈,我想换工作,现在这个太压抑了。”“不行,别瞎折腾,稳定最重要!” 这些对话,是不是很熟悉?从小到大,“妈妈不让"似乎成了许多人的成长BGM(背景音乐)。小时候是"不能吃零食”,“不能晚睡”,长大后是"不能辞职",“不能乱花钱”。...
“孩子抑郁休学,其实是在替全家生病!”的消息喜提热搜,可见孩子抑郁休学的问题越来越普遍!表弟的儿子橙子小学还是个学霸,到了初中青春期阶段,不仅经常和他爸顶嘴,后来还沉迷游戏,前几天听他爸说他要休学……听到孩子要休学,表弟气不打一处来,甩下一句:“你就是懒,不求上进,我也懒得管你”的气话,摔门离开!后来听说表弟平静后,拉着橙子好好聊了聊,才知道孩子从初二就开始厌学了,橙子也试图努力过,结果都没什么成...
“你这次考好了,我给你买心仪的玩具”,“你这次数学竞赛获奖了,带你去游乐园”,“你把这首钢琴曲弹好了,妈妈奖励你100元”……这种物质奖励的教育方式在中国不少家庭里面还是蛮普遍的,家长们以为这样能够激励孩子,却不知道自己在亲手扼杀掉孩子的内驱力。01物质奖励扼杀孩子的内驱力一位独居的老人,在他家小屋的外面有一圈铁皮做成的围栏。一些淘气的孩子经常用小石头去砸围栏,发出铛铛铛铛的声音。老人试过赶走孩子...
那些从小听话的姑娘们,为何在成年后更容易抑郁?
“从小到大,我都是父母眼中的骄傲,老师口中的榜样。不吵不闹,成绩优异,从不顶嘴,永远把’好的’挂在嘴边。但现在,33岁的我躺在心理咨询室的沙发上,第一次允许自己哭出来——我已经记不清上次表达真实情绪是什么时候了。” 这是来访者小林的开场白,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师经常听到的典型叙述。在社交媒体上,#乖乖女抑郁#话题获得惊人共鸣,那些从小被贴上"懂事""省心"标签的女性,成年后却成为抑郁症的高...
孩子厌学在家躺平,家长讲道理根本没用!
“我儿子今年初二,以前成绩还不错,但最近半年突然不想上学了。每天躺在床上玩手机,作业不写,考试应付,我们苦口婆心讲道理,甚至发火、断网、没收手机,都没用。他要么沉默,要么直接回一句’我就是不想学’,然后继续躺平……”这是一位焦虑母亲的求助,也是近年来心理咨询室里越来越常见的案例。厌学、躺平、拒绝沟通,已经成为许多青春期孩子的"非暴力不合作"方式。家长越是讲道理、施压、威逼利诱,孩子反而越抵触,甚至...
“从小到大,我都是父母眼中的骄傲,老师口中的榜样。不吵不闹,成绩优异,从不顶嘴,永远把’好的’挂在嘴边。但现在,28岁的我躺在心理咨询室的沙发上,第一次允许自己哭出来——我已经记不清上次表达真实情绪是什么时候了。”这是来访者小林的开场白,也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经常听到的典型叙述。在社交媒体上,#乖乖女抑郁#话题获得惊人共鸣,那些从小被贴上"懂事""省心"标签的女性,成年后却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。这背...
青春期孩子太过敏感,该怎么相处?
青春期孩子太敏感怎么办?1、注意沟通方式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,家长们的沟通秘诀是“两少一多”:少指责,少说教,多倾听。家长做到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,在不伤害孩子敏感心灵的同时,才能走进孩子内心。2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给孩子正确的引导,教会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,健全孩子的心智能力。3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、好面子,很多事情她们都不能直接表达出来...
“妈,我今天真的很难过,主管当众批评了我…”“这有什么好难过的?我早就告诉过你要小心做事!”“可是这次真的不是我的错…”“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?你这种态度难怪会被批评!” 这样的对话是否似曾相识?无论你表达什么情绪、陈述什么事实,父母总能神奇地将话题引向"你错了,我对了"的结论。 心理学上,我们称这类父母为"诡辩式父母"——他们像辩论场...